学校审核评估工作问题清单

文章来源:数学与统计学院发布日期:2024-08-26浏览次数:603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存在问题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杨和)

1.2思政教育

  1.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的合力不够。

1“三全育人”工作制度、机制不完善,思政课教师不足,“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投入与全国常模量有差距;

2)立德树人成效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对立德树人方面的考核内容不够突出和具体;对于二级单位的工作评价没有形成使用立德树人、思政建设成效的评价体系;学校提高教学业绩和育人成效在岗位评聘和绩效分配中的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完善;

3)教学过程中思政内容融入不足,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实训中的占比较低。

1.3本科地位

  1. 办学实际与国内一流高水平师范大学办学定位有差距。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太明确;

2)教授教学工作量偏低;

3)学校办学定位落实不力。

2.培养过程

(杨宏)

2.1培养方案

  1. 培养方案体现产出导向理念不足,部分内容主动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加强,教师教育优势发挥不够充分。

1)培养目标应是学生毕业5年左右应达到的目标,部分专业培养目标没反映毕业要求+“大学后五年继续教育和工程实践的产出”这个增量;每个培养目标应有毕业要求做支撑,有些非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较乱;

2)学校所选择的参评类型为“第二类第一种”,是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但是学校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顶层设计支撑不足。作为体现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本科生深造率偏低;

3)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内容不充分,达成数据举证不足。  

2.2专业建设

  1. 专业结构布局“瘦身”不够,“四新”建设成效不明显,专业认证推进力度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高;专业建设水平不均衡,非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较弱。

1)学校缺乏专业调整的顶层设计,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原则体现不充分,优势学科与专业建设联动性体现不够,增加专业和撤掉专业的具体制度和指标依据不明确;

2)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建设投入和水平不均衡,部分专业设置的学科支撑不足;存在一个学科跨几个学院,一个学院有多个学科的现象,不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通过认证的专业少(3/80)且均为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都没进行认证;

3)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设置偏少,整体推进的政策性制度文件缺乏,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改革力度不大,理科、工科、文科、经管等专业深度交叉融合的有效机制未见。

2.3实践教学

  1. 实践基地使用率偏低,部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育人成效不明显。

1)部分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偏低。具体表现为许多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年接纳学生数显示为0

2)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双方投入的经费非常少,很多都为0

3)产教育人共同体还有待加强,科研院所、企业没有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优质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1. 部分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质量不高。

1)有些专业没能较好体现真题真做,毕业论文创新性不足,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打分标准偏高;

2)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教学实践及科研课题相关性较低,有些专业毕业选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偏小;

3)毕业论文(设计)实行校企“双导师”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2.4课堂教学

  1.  “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力度不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环节“两性一度”体现不充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OBE理念落实和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1)有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仍以“以教为中心”的“教师单向输出”为主,需要推动教师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转向“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在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两性一度方面不足;

3)形成性评价情况体现不足,课程考核方案体现OBE理念不够,课程考核的持续改进体现不足。

  1.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的深度不够,信息化环境和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主要以PPT的展示为主,基于信息技术的生成式、沉浸式、探索式、伴随式、个性化等新型教学范式和评价模式探索较少。

K2.5卓越培养

  1.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思路不够清晰、举措不够具体,科教协同的平台资源未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

1)科教协同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不明显,对于非师范的拔尖人才培养思路不明确;

2)支撑和保障博专尖通结合,本硕博贯通培养、多学科融合、国际合育、学习研究实践一体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制度与措施不够完善具体。

    1. 创新创业教育

  1.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1)参与双创活动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强,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转化力度不够;

2)学生进入教师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双创资源整合力度不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仍有短板。

3.教学资源与利用

(乔虎生)

3.2资源建设

  1.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撑还不够,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薄弱。

1)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高质量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2)线上课程的门数、专业覆盖面和学科覆盖面均有所不足,线上课程资源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具备较高技术含量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建设滞后,对于教学环境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还要加强投入。

  1. 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力度不够。

学校层面科研反哺教学的政策不够健全,举措办法不够有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的比例还不高、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来自教师课题偏少;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成效不够明显。

4.教师队伍

(苟正斐)

4.1 师德师风


4.2教学能力

  1. 高水平师资数量不足,部分教师现代教学能力不高。

1)部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够;

2)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基本功的情况较明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3)作为师范院校,有彰显力的教师教学竞赛成绩不够突出。

4.3教学投入

  1. 教师教学投入不足,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不够,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1)教师总量和学生规模增长相比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各专业间教师数量和结构不平衡;

2)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级职称教师教学研究投入不足,教师教学激励制度效果不显著;

3)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4.4教师发展

  1. 部分专业师资不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教师国际交流合作较少。

1)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占比低,教师深入业界实践的措施不够多;

2)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人数较少。

5.学生发展

(张向东)

5.1理想信念


5.2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1.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学生参与科研和科创活动的制度设计不完善,学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

1)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较少,实验投入不足,影响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培养;

2)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机会较少,进入教师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高水平的成果产出较少。近三年本科生发表论文、获批科研项目、专利等总量偏少;

3)应用型专业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行业产业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实施未能适应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实验实践课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差距,导致部分学生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K5.3国际视野

  1. 国际化培养和国际教育资源的衔接、融通和转化不足。

1)学生国际活动参与率低,学生在学期间赴国(境)外或线上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人数不多,占比不高;

2)国际化培养形式单一,多为一般层面的参加国际会议、短期培训等交流,赴境外参与竞赛、合作研究等的学生数量不多;

3)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借鉴国际化一流课程建设,成效不够明显,尤其是国际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的衔接、融通和转化不足,缺少标志性成果。

5.4支持服务

  1. 学生成长的支持服务体系存在短板,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1)专业导师制度仅在少数学院落实;

2)辅导员职业能力和责任落实存在短板,年龄结构不完善,缺少高级职称,对工作内涵的认识有待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监督和指导工作不力,对思政教学环节与目标达成理解不深入。

6.质量保障

(张国宝)

6.1质量管理

  1. 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1)学校教务处虽有专门的教学质量监督机构,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校--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四级质量保障机制;

2)教学质量标准不健全,存在以制度代替标准的现象;

3)教学质量监控仅关注教学方面的内容,对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等方面的保障监控不足。

6.2质量改进

  1. 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闭环,外部评价制度建设不完善,持续改进效果不明显。

1)质量监督与信息反馈评价的内部评价机制运行不够畅通,不能够形成完全的闭合;

2第三方评价与持续改进相关举证不足,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反馈、就业质量状况等采集不够全面深入;

3)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效果不明显,有关环节教学问题反复出现,存在整改问题不彻底、不到位。

6.3质量文化

  1. 五自”质量文化建设还有差距。

1)学校对质量文化的顶层设计不够,尚未形成自觉自省的质量文化氛围,质量文化建设还停留在制度建设、外部约束、研究探讨为主的阶段,缺乏明确的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质量文化,内生动力不足,主动性未充分激发,全员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2)质量文化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环节的具体举措不足,推动教学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教辅部门形成合力,协调联动的质量文化制度建设还需要加强。

7.教学成效

(张国宝)

7.1达成度

  1. 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不健全。

1)学校未能建立系统的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没有常态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追踪调查机制,没有调查中长期毕业生事业发展情况;

2)专业目标达成度的自主分析情况不清楚;

3)各专业尚未建立自己的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机制与渠道。

7.2适应度

  1. 升学率总体偏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不平衡。

1)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还不够高,一定程度上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差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不高,体现出适应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升学率低于同水平高校,高水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欠缺。

7.3保障度

  1.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数量结构性短缺,不利于教学水平持续提高。

1)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本科实习经费相对较低;

2)本科基础实验室数量、本科科研设备值、生均纸质图书册也相对不足;

3)师资结构不够合理,部门学院和专业师资数量结构性短缺。

7.4有效度

  1. 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不足,持续提升力度有限。

7.5满意度

  1. 学生对学习成长的满意度偏低。